天下文訊您現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網>新聞資訊>天下文訊

人工智能時代如何閱讀

來源:中國青年報   時間 : 2025-04-29

 

分享到: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發(fā)展,信息密度在激增,信息差在縮小,人們卻也因此更容易陷入真假難辨的信息泥沼。正因如此,在人工智能時代,“深閱讀”的必要性越發(fā)顯現。我們需要意識到,閱讀的方式或許在變,但閱讀的本質永遠不變:它指向的從來不是獲取信息的速度,而是情感的共鳴、思想的深度——這是獨屬于創(chuàng)作者與讀者之間的精神對話。

數字時代,守住閱讀的內核最重要

中國作協網絡文學中心主任 何弘

敬惜字紙對中華民族來說,不僅是一個傳統,更是一種信仰。敬畏文字的本質是尊重文化。數字技術出現之前,人類數千年以至上萬年的文化,主要通過文字、通過印刷品得以保存和流傳。正因如此,我們形成了對印刷品近乎崇拜的情感,覺得印刷品值得信賴,閱讀印刷品是有價值和意義的。

數字技術的出現,特別是移動終端的廣泛使用,讓閱讀變得極為便捷。當然數字技術同時也造成了信息的泛濫,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發(fā)布者、知識的傳播者,而許多發(fā)布信息的人其實根本不具備相應的專業(yè)知識。于是,“讀屏”在不少人尤其是年長者眼中,和讀紙質圖書完全不可同日而語,甚至根本稱不上是閱讀,而是一種純粹的消遣、虛度光陰,甚至浪費生命。

數字技術的出現讓隨時隨地閱讀成為可能。因為有了數字閱讀,人們的閱讀時間大大延長,獲取的信息也極大增多。但很多人認為面對屏幕的閱讀是無效甚至有害的,有人還提出了“息屏”24小時的倡議。我知道來自網絡的大量垃圾信息占用了太多人太多的時間,但讀總比不讀好,我堅信開卷有益。

發(fā)展的問題一定要靠發(fā)展來解決。數字閱讀出現了,為什么一定要讓大家捧著沉重的紙質書閱讀?正如紙張發(fā)明了,沒人會再要求大家捧著沉重的竹簡、木簡閱讀。

“學富五車”今天仍用來形容一個人知識豐富。在沒有紙張的時代,能夠“學富五車”肯定是一個了不得的成就。但在紙張發(fā)明之后,能夠“學富五車”似乎也沒有那么夸張。不同時期竹簡規(guī)格、馬車載重和文字密度不同,主流觀點傾向認為先秦時期五車約250萬字?,與當時重要典籍的字數規(guī)模大致相當。在漢代,五車書也不會超過800萬字?。在紙張發(fā)明后到機械印刷出現前,有一定學問的讀書人基本都能達到800萬字閱讀量;機械印刷技術發(fā)明后,閱讀800萬字以上的文獻,一般讀書人都能做到;在數字閱讀時代,一部長的網絡小說就超過了800萬字的篇幅,一個U盤就可以裝下數字技術出現之前人類所有的文獻典籍,大多數人的閱讀量都超過800萬字。當然,先秦典籍同樣的文字信息密度要大很多。

所以,怎么閱讀不重要,閱讀什么才重要。不管是數字閱讀還是傳統閱讀,守住閱讀的內核最重要。在信息泛濫的時代,我們可以“讀屏”,但要從泛泛的讀屏中解脫出來,利用數字閱讀的便捷,好好讀些書。

首先,要讀書。正式出版的書籍,無論是紙質的還是電子版的,比那些不知來源、博取眼球的八卦信息,相對來說更有價值。

其次,要讀好書。目前圖書出版量巨大,網絡文學作品更是浩如煙海。盡管開卷有益,但人生苦短,青少年更應該選那些權威單位、權威人士推薦的或公認的好書來讀。

最后,要讀經典書。經典是歷經大浪淘沙沉淀出來的精華,已成為人類文化傳統的一部分,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記憶、可以共享的精神資源。不讀經典,以后的文化創(chuàng)造和文化發(fā)展就會缺少牢固的文化基礎。

讀書,讀好書,讀經典書,人生會因閱讀而充實、豐盈。

AI時代,文學是人性的“還魂器”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邵燕君

自從發(fā)明機器以來,人類就變得越來越像機器。

我們用作息表調教生物鐘,用卡路里鎖定攝入量,用顏值來衡量美麗,用幸福指數互相攀比;我們把自己的情感打包,興趣模塊化,喜怒哀樂皆轉化為套路;我們填無數的表格,內化各種規(guī)范,適合被排列組合進任何項目工程……

我們確實大大提高了效率,減少了協同工作的溝通成本,我們越來越具有生產力,物質和精神產品都越來越豐盛。然而,正當我們越來越像機器的時候,機器也越來越像人了——AI全面入侵了人類的“操作系統”。而且,比起打掃衛(wèi)生,它更擅于編程。更可怕的是,它可以像人一樣閱讀和寫作,打破人類對自然語言的壟斷——這是人類最后的保護區(qū)。

目前,很多研究者都從人類文明階段升級的意義上,討論ChatGPT、DeepSeek出現后顯示出的人工智能技術突破的意義,因為這些大語言模型成功地打通了人工智能和自然語言的阻隔,為人類自然語言找到了一個人腦之外的智能母體平臺,這有可能徹底改變人類文明的底層邏輯。

我們唯一的安慰是,AI目前還沒有如人一般的思維能力。AI并不是真的在寫作,而是在算概率,背后是海量參數和大規(guī)模集群訓練。也就是說,它看起來像人,是因為它以人類的語料為食料,本身并不能說人話。

然而,這樣的安慰卻不能讓我們安心。因為,我們已經失去對自然語言的壟斷了,而我們的對手過于強大,對它的使用又過于廉價。

語言功能是人類起源時期進化出的核心功能,很多人認為它是人類區(qū)別于其他動物的標志,人類因此成為萬物之靈長。語言的發(fā)明使個體內在的經驗獲得外化表達,并與其他個體進行交流,使經驗獲得相互的理解和連接。人類的社會組織結構(家庭、部落、國家等)、倫理道德體系、價值信仰系統,以及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都在語言的基礎上建立。人類的語言從自然語言中延伸出人工語言,又從計算機編程語言這種特殊的人工語言中延伸出可以打通自然語言的大語言模型。AI殺了個回馬槍,它繞過碼農,和普通人對話,代普通人說話,背后連通的卻不是人腦。人類如果沉溺于這一媒介的延伸,放任自身的語言功能被截除,“人何以為人”的問題很快會被提上議事日程。

從另一角度說,如果AI只會用人類的語料說話,人類就是新鮮語料唯一的供應方。今天,AI之所以可以人模人樣地說話,寫詩寫小說,是因為喂給它的文字是人類既往經驗的表達,人類的情感、倫理和創(chuàng)造力都封存在里面。如果人類不能持續(xù)提供新經驗的表達,這個數據庫就陷入了封閉的、高速運轉的死循環(huán)。很快,它散發(fā)出的就不再是一股AI味兒了,而將是尸臭味兒。

正是在人類的自然語言功能可能被截除的當下,文學閱讀和創(chuàng)作重新具有了更特別的意義——作為人性的“還魂器”。

堅守人的內核與素養(yǎng)

網絡文學作家 驍騎校

說到閱讀,回憶撲面而來。上小學時在書攤上看連環(huán)畫《三國演義》,在班級圖書角看《少年文藝》;上了中學,便在書桌里藏了《天龍八部》,在同學間交換《圣斗士星矢》;再大一些,迷上了海明威,光《永別了,武器》就看了好幾種翻譯版本。周末最喜歡做的是在書店里泡上一整天,就那么站著看免費書,硬生生把想看的書分幾天看完,內容記在腦子里,錢省在口袋里。

閱讀,使我快樂。

后來,電腦屏幕在工作生活中的比重越來越大,網絡讀物逐漸取代了紙質的報刊、雜志,網絡小說的大行其道更是占據了我的大量業(yè)余時間。再后來,越來越多的社交媒體和短視頻窮盡手段來霸占我們的時間,大數據和算法成為最懂你的知音,手指滑動間,似乎世間一切盡在眼前。

沒人在意這種轉變,我們依然在閱、在讀,但每個閱讀的單元時長越來越短,一部兩小時的電影可以在3分鐘內快速看完概要和精彩片花,一部小說可以在1分鐘內描摹出故事輪廓。歷史政治軍事天文地理等等,任何人類文明的精華,你都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

但你什么都沒記住,什么都沒學會。我也不例外。雖然買書依然和從前那樣頻繁,但買多看少,拿起書看不了1分鐘就耐不住,重新拿起手機,享受淺閱讀帶來的愉悅——我們的快樂來得越來越廉價,越來越簡單,我們也越來越難以被取悅。

直到有一次長途洲際飛行,11個小時和網絡絕緣,在飛行中,坐立不安,抓耳撓腮,時間流速都變得緩慢至極,幸好手機里存著幾本書,可以拿來消磨無聊的旅途,以前停停走走總看不完的書,竟然借著這次機會看完了。

離開網絡,時間驟然變長,變得可以讀完一本書。這很奇妙,以前車馬慢,書信慢,城市小,學習工作生活的節(jié)奏都是舒緩的,低效的?,F在高鐵飛機咫尺天涯,手機更是隨時通聯,效率變得極高,但時間卻沒節(jié)約出來,反而變成了稀缺品,連讀完一本書,看完一部電影的空當都拿不出——時間不再屬于我們自己了。

我們需要掌握自己的時間,管理自己的人生。

從深度閱讀開始吧!連貫性地去看一本書,一頁一頁地翻開,一行一行地看完,調動自己的思維,去捕捉創(chuàng)作者的智慧和心血,看文學和哲學,看藝術和科學。這些由人類不同領域的精英寫出來的書,本就該坐下來品著茶慢慢看,而不是由某個博主提純成1分鐘視頻“信息肉糜”喂給你。

人工智能時代來臨,不僅獲取信息變得更加便捷,連一些藝術工作都能交給AI代勞。我們不能否定和排斥科技進步,但海員有了GPS,也不能丟掉使用六分儀的基本功;國家擁有超級計算機,依然保留使用珠算進行數據運算的特殊部隊。

長閱讀,深度閱讀,紙書閱讀,能讓你在AI與人的邊界越來越模糊的當下,堅守人的內核與素養(yǎng)。

閱讀,就是思想與文化的呼吸

山東大學文學院院長 黃發(fā)有

我還沒上學,就感受到讀書是一件莊重的事情。我的老家在福建西南部客家聚居區(qū),客家人有敬惜字紙的傳統,很多客家地區(qū)都建有字紙亭,寫有字的紙不能隨便丟棄,要拿到字紙亭焚燒。記得我家里有字的東西,哪怕是廢舊的報紙,我父親都會將它們疊放得整整齊齊。我小時候要獲得讀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周圍的大多數同學除了課本,家里沒有其他書籍。很幸運的是,我的父母親節(jié)衣縮食,會想盡辦法為我購買我渴望擁有的書籍。

為了強調讀書的重要性,不少教師都會念叨一句話——讀書改變命運。就個人的成長過程而言,讀書確實塑造了我的人生,讀書、寫書、教書既是我的工作,也是我不可分割的生活方式。

這些年跟不同的學生交流,有一種說法在我的耳邊反復響起,那就是“讀書太卷了”。當讀書跟分數、排名、收益掛鉤,讀書就很容易變成一種負擔。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追求,但讀書的方式不應該千篇一律。如果讀書只是為了攀比,讀書會給讀書人帶來很大的壓力。當現實狀況低于期望值時,還會催生各種挫敗感。同樣一本書,有些讀者從中獲得很大的啟發(fā),有些讀者完全無感,這都是正?,F象。當每個讀者以適合自己的方式去閱讀時,讀書是一件快樂的事情。讀書讓人看清自己,發(fā)現自己跟別人不一樣的地方,這正是讀書的奇妙之處。每次進入圖書館的書庫,看著密密麻麻的圖書,我心里都會有一種隱隱的震撼,感受到知識的博大與文明的浩瀚,進而意識到個體的渺小,學無止境。

讀書之所以美好,還在于讓我們邂逅各種有趣的靈魂,其中有古人,也有今人。通過與他們穿越時空的對話,我們理解了世界與時代的變化,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健全的人。我喜歡收藏各式各樣與書有關的物件,譬如藏書票、題跋、校樣、審稿單、作者與編輯的往來書信、讀者意見、稿費單等等,這些材料幫助我們還原了特定時代書籍的生產方式和閱讀方式,更為重要的是讓我們觀察到書籍背后的“人”,他們以不同方式展現自己生命的溫度和思想的氣度。

隨著媒介技術的快速發(fā)展,閱讀的對象與閱讀的方式都在變化。也許,紙質書會像一些學者所預言的那樣日益邊緣化,但閱讀一直是人類獨有的美好體驗,每個人的成長和文化的傳承創(chuàng)新都離不開閱讀。隨著環(huán)境的改變,閱讀的對象和閱讀的方式都會出現相應的變化,但閱讀的價值與意義并沒有過時。在我看來,閱讀,就是思想與文化的呼吸。借助有效的閱讀,思想得以推陳出新,文化得以生生不息。

通過閱讀雕琢自己的內在

網絡文學作家 血紅

我們這一代人10多歲的時候,一本足夠分量、足夠質量的書本,是我們最大的快樂源泉。課余,飯后,能捧著一本書深入閱讀,伴隨著作者的文筆起伏,感受書中人物的跌宕人生,品味其中深厚的精神內蘊,就是我們一天最大的快樂。

通過文字,和作者相隔遙遠的空間、漫長的時間,進行心靈上的交流,對情節(jié)、對人物,對書中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認真提煉,深刻思辨,謹慎批判。通過閱讀這一種行為方式,我們一點點雕琢自己的內在,一點點打磨自己的思想。

但是不可否認,閱讀一本書,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需要“主動”而“辛苦”地去逐字逐句品鑒、提煉書中真正深層次的內涵。而當代社會的運轉,大家的工作壓力越來越大,工作節(jié)奏越來越快,每日里都好似陀螺一樣辛勞奔波,想要每天都拿出固定的時間閱讀,已變得很奢侈。

互聯網浪潮來襲,技術的進步,平臺的發(fā)展,給我們提供了更豐富、更多樣、更易得的娛樂內容。無須思索,不需努力,更不需要專門的時間、專門的地點,只要放空大腦,點開各種App,就有無數碎片化的娛樂內容,通過手機隨時隨地涌入大腦,刺激多巴胺的分泌,提供足夠愉悅的情緒價值。

于是,人們“主動學習”的能力逐漸喪失,日益沉浸在大數據精確打擊的“被動式投喂”中不能自拔。很多人的“情緒迸發(fā)”以及“情感共鳴”,不再是發(fā)自內心的“自我激發(fā)”,而是被動的“外來挑動”。長此以往,內心的空洞,思維的僵化,學習能力的退化,似乎已經成了定局。

互聯網,以及人工智能的出現,應當成為我們“閱讀”的好助手。數十年前,我們要在書店,辛苦尋找對我們有益的經典著作,很多時候,我們聽說了一本好書的名字,卻因為各種原因,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和它無緣相見。而現在,互聯網技術,已經讓無數的經典作品變成了電子書,人工智能工具更是方便了我們去尋找自己感興趣的經典作品。

閱讀,已經從技術手段上,變得前所未有的便利。一部手機在手,在去上班的地鐵上,在回家的大巴上,在出差的高鐵、飛機上,在午間休息的咖啡館內、茶水室中,在入睡前的那十幾分鐘、半個小時內,如果有心,我們完全可以舍棄那些五彩斑斕的、繁雜的娛樂碎片,一段、一段、一段地,閱讀那些真正的經典。

閱讀能夠帶給我們多少好處,于此不再贅述。我們只需要記住,人工智能時代,一切技術手段,只是工具。我們是創(chuàng)造這些工具的“主人”,我們要掌握工具,而不是被工具衍生的內容影響,甚至是被操控。

時代讓我們變得前所未有的忙碌,技術卻也讓閱讀變得前所未有的便捷。謹記“開卷有益”的訓誡,讓我們在緊張、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中,抽出一切可以抽出的時間,閱讀吧。

在算法浪潮中守護人性溫度

晉江文學城副總裁 胡慧娟

當今時代,人工智能浪潮奔涌,重塑著文化生產的過程。ChatGPT每分鐘能生成數萬字的文章,AI繪畫軟件可以批量生產插畫,我們似乎正享受著前所未有的“文化盛宴”。面對AI的浪潮,晉江文學城卻選擇了一條似乎在逆流而行的道路——明確限制AI在創(chuàng)作中的使用范圍,甚至對過度依賴AI的作品采取鎖章、禁榜等嚴厲措施。

這一決策的背后,是對“原創(chuàng)性”與“人性溫度”的堅定捍衛(wèi)。以AI寫作為例,它能不斷地快速拆解和模仿已有樣本,批量生成幾乎任何你想要的內容,快速、方便、滿足你一切的閱讀喜好,但這種看似“完美”的創(chuàng)作始終缺失著最關鍵的內核——人類的情感與智慧的真實表達?!侗秤啊分袨榻o兒子買橘子而笨拙攀爬月臺的背影,《巴黎圣母院》中震動的鐘塔,這些穿越時空的文學瞬間,都源自作家對生命本質的頓悟,絕非AI可以推演。

20多年前,晉江文學城創(chuàng)立的初衷是給有寫作夢想的人提供一個平臺,讓每一個源自作者真情實感的故事能夠在這里生根發(fā)芽。20多年來,晉江始終不忘這份初心。這種堅持,不僅是對創(chuàng)作者的尊重,更是對讀者期待的回應——給想去靜下心來閱讀真正有情感有溫度的作品的讀者保留一片凈土。

AI生成的內容看似也能滿足純娛樂性閱讀的表層需求,但卻無法引發(fā)讀者心靈的震顫,也無法滿足在作者創(chuàng)作時,讀者給與追更反饋的情緒滿足。讀者在評論區(qū)分享與作品角色共同成長的感悟,在完結章留言“仿佛和書中人共度了一生”,在字里行間捕捉作者創(chuàng)作時留下的小巧思,將閱讀升華為精神對話,這種雙向奔赴的情感共鳴,恐怕是AI創(chuàng)作永遠也無法滿足的。

站在傳統閱讀與智能科技的交叉路口,我們更需要堅守閱讀的本心,珍惜那些一字一句編織出來的真情實感,期待那一次一次因閱讀帶來的精神愉悅,讓那些真正想寫故事的作者熱血不涼。

文學,因真實而永恒。

讓書香滿溢青春,讓閱讀照亮人生之路

掌閱科技總編輯 馬艷霞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fā)展,我們已悄然邁入人工智能時代。在這個信息爆炸、節(jié)奏飛快的時代里,閱讀,這一傳承千年的文化瑰寶,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變革與挑戰(zhàn)。數字閱讀的興起,讓知識的獲取變得前所未有的便捷,而傳統閱讀則以其獨特的魅力,繼續(xù)堅守著閱讀的內核。在這個時代,如何讓書香滿溢青春,成為我們每一個年輕人值得深思的問題。

人工智能時代,閱讀的方式更加多樣化。數字閱讀以其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迅速滲透到我們的生活中。手機、平板、電子書閱讀器、在線閱讀平臺等等,這些數字化工具讓我們可以隨時隨地獲取海量的信息。碎片化閱讀,成為這個時代的一種常態(tài)。在飛機上、地鐵上、公交上,甚至是在排隊等候的間隙,我們都可以拿出手機,閱讀一篇短文,獲取一些新知。這種閱讀方式,無疑適應了現代人快節(jié)奏的生活需求。

然而,碎片化閱讀雖然方便,卻難以滿足我們對深度知識的渴求。在海量信息的汪洋之中,我們也只是淺嘗輒止,難以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和深刻的思考。這時,傳統閱讀的重要性就凸顯出來了。捧起一本紙質書,沉浸在字里行間,那種獨特的觸感和墨香,能讓我們靜下心來,深入思考,細細品味。深度閱讀,不僅能夠幫助我們獲取更全面的知識,更能夠培養(yǎng)我們的思維能力和審美情趣。

無論在什么時代,優(yōu)質的內容始終是閱讀的核心。無論是數字閱讀還是傳統閱讀,無論是碎片化閱讀還是深度閱讀,內容的質量始終是決定閱讀價值的關鍵因素。因此,我們應該選擇那些有深度、有廣度、有溫度的書籍和文章來閱讀,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拓寬視野,增長見識,滋養(yǎng)我們的心靈,提升我們的精神境界。

對于年輕人來說,深度閱讀更是不可或缺的。青春是人生的黃金時期,是積累知識、塑造人格、培養(yǎng)情懷的關鍵階段。在這個階段,我們應該多讀一些經典著作,那些經過時間沉淀的書籍,蘊含著人類智慧的結晶和文明的精髓。通過深度閱讀,我們可以與先賢對話,與智者交流,從而汲取力量,啟迪智慧,為自己的人生之路奠定堅實的基礎。

當然,我們也并不排斥碎片化閱讀。在快節(jié)奏的生活中,碎片化閱讀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可以幫助我們快速獲取信息,了解時事動態(tài),拓寬我們的視野。但是,我們不能讓碎片化閱讀成為我們閱讀的全部。我們應該在碎片化閱讀的基礎上,更加注重深度閱讀,讓閱讀成為我們思考人生、探索世界的重要途徑。

在人工智能時代,讓書香滿溢青春。讓我們珍惜閱讀這一寶貴的精神財富,將數字閱讀與傳統閱讀相結合,以優(yōu)質內容為核心,讓閱讀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讓書香伴隨我們的成長,讓閱讀照亮我們的人生之路。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